隨州花鼓藝術劇院介紹
在炎帝神農故里、編鐘古樂之鄉——隨州,隨州花鼓是中國南北文化交融的一朵藝術奇葩,有一個獨特的地方大劇種——隨州花鼓戲。她誕生于清·嘉慶年間,已具有200年的歷史。“一戲一團”,屬全國74個瀕危劇種之一。2008年被列為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”。由于隨州地處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交界,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交萃地帶,多種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,從而形成了多重戲曲文化在這里交萃融合的大格局。南邊的楚劇、漢劇,流行至隨州,建有專業和業余戲班,往北就不甚流行了;北方的曲劇、豫劇,流行至隨州為界,也建有許多戲班,往南就吃不開了。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隨州花鼓戲,便明顯具有“兼容并蓄”的藝術特色,從隨州花鼓戲的“四種聲腔”命名上,也可得到應證:
隨州花鼓戲唱腔共分為“蠻調”、“奤調”、“梁山調”、“彩調”四種聲腔。
隨州(原隨縣)花鼓劇團成立于1956年,曾經歷“三起三落”的考驗。1984年改為“隨州市花鼓劇團”,2001 年改為“曾都區花鼓劇團”。2012年12月,“曾都區花鼓劇團”全面完成改制。2013年4月民營注資4200余萬元,組建“隨州市天韻文化傳媒有限公司”,4月1日,公司正式對外掛牌營運。2014年9月,經相關部門批準,成立“隨州花鼓藝術劇院”。2016年8月,受隨州市人民政府委托,隨州花鼓藝術劇院托管并入住神農大劇院。
新組建的花鼓藝術劇院屬民營文化企業,公司按照上級要求,“自主經營、自負盈虧、自我約束、自我發展”,劇院承擔著政府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——隨州花鼓戲保護和傳承、傳播”、“惠民演出”、藝術創新等重大社會責任。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,宣傳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、弘揚孝老敬親傳統美德、傳播正能量。